“先舀一瓢水,,擱在嘴里,,再吐到手上抹臉”,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的演示,,讓時光倒流至十多年前的隴中山溝,。
這座三面環(huán)山、干旱少雨的定西村落,,曾把“省水洗臉”當作生存智慧,。“晴天一身土,,雨天兩腳泥”是村子過去面貌的真實寫照,。
“2013年以前,全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僅有1400多元,?!倍ㄐ抡f,缺水導致的貧困也成為了元古堆村脫貧的“死結”,。
元古堆村的孩子們從取水點抬水,。攝于2013年3月,。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
2013年春節(jié)前夕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元古堆村,。在村民馬崗家低矮破舊的房屋里,,總書記從墻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嘗了嘗,水的滋味讓他眉頭緊鎖,。
缺水,、貧困,倍受困擾的不光是這座山溝里的小村,。元古堆村所在的隴中地區(qū)“十年九旱”,,因缺水而被打上了“苦瘠甲天下”的標簽?!敖饪省背蔀楫?shù)厝说馁碓浮?/p>
如何“破局”,?人們的目光投向了從甘肅、青海兩省交界處奔流而來的洮河,。
上世紀30年代,,甘肅民間就曾有“引洮濟渭”的設想,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付諸實踐,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,,1958年甘肅啟動了引洮工程。
“6月6日我參加引洮工程去了,,大家的干勁都很大,。”家住定西的劉福如今已是耄耋之年,,但對半個多世紀前的這段經歷,,老人記憶猶新。
那時,,20歲的他同十余萬民工一起,,懷著“水不上山不回家”的熱切期盼走上了引洮工程的工地。然而受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,,“老引洮”工程不到三年便全線停工,。
劉福翻閱參加“老引洮”工程的日記。王延慧 攝
“不甘心”,,老人一聲嘆息,,但“引洮上山”的夢想已在隴中百姓的心中扎根。
在隨后的四十多年里,,引洮工程被反復提及,、論證,直到2006年,引洮工程再次啟動,。因為工程規(guī)模浩大、地質極其復雜,、施工難度巨大,,供水工程分為一、二期建設,。
2013年2月3日,,在考察元古堆村之后,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了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,。
了解到一期工程總干渠18座隧洞已貫通17座,、1至6號隧洞具備通水條件,總書記很高興,,叮囑當?shù)睾碗S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說,,民生為上、治水為要,,要尊重科學,、審慎決策、精心施工,,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,、民生工程切實搞好,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,。
當時,,引洮一期工程總干渠中僅剩7號隧洞未貫通,因其惡劣的工程地質特性,,被稱為“在水豆腐里打洞”,。
“7號隧洞施工過程中遇到了含水疏松砂巖層,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,?!备拭C省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德寶回憶道,總書記得知引洮工程遇到地質難題,,要求國家部委高度重視,。隨后,水利部組織數(shù)十名專家深入施工現(xiàn)場研究指導,,最終擬定使用凍結法施工,,確保了7號隧洞貫通。
2014年12月,,引洮一期工程建成通水,;2021年9月,二期骨干工程通水。自此,,引洮供水工程全線建成,。
汩汩清水,注入了農家,、潤澤了民心,。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,董建新自豪地介紹:“2023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6134元,,比10年前翻了11倍,。”
元古堆村今貌,。渭源縣委宣傳部供圖
一渠洮河水,,惠及蘭州、定西,、白銀,、平涼、天水5個市14個縣(區(qū))近600萬群眾,。2024年9月11日,,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天水考察時,聽取了引洮供水工程情況匯報,。他深感欣慰:“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,,解了燃眉之急?!?/p>
“苦瘠甲天下干坡坡,,有洮水變成了金窩窩?!眲⒏@先嗽浀膲粝肴缃駥崿F(xiàn)了,,他將自己關于引洮工程的記憶創(chuàng)作成了隴曲《圓洮夢》。六十多年來渴望“引洮上山”的他,,如今在家打開水龍頭,,就能聽見洮河的歡快的聲音。(黃子娟,、任佳暉,、唐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