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陽網(wǎng)訊(慶陽融媒記者路世玲)“端午粽飄香,,習俗貴傳承”,。5月30日晚,,“香約慶陽 包容天下”慶陽端午詩會在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舉行,。
端午詩會共分為《千年端陽·詩脈傳承》《隴東風華·文脈綿長》《包容天下·詩頌今朝》三個篇章,,通過詩朗誦,、情景表演,、民歌聯(lián)唱等藝術形式,讓觀眾在香包的芬芳中感受端午溫情,,在詩歌的韻律中聆聽時代強音,。
“巍巍慶陽,高天厚土,,地脈隆厚,。北地名城,古為禹貢雍州之野,;隴上明珠,,華夏文明發(fā)祥之地……”晚8時,端午詩會在《慶陽賦》中正式啟幕,。
“節(jié)分端午自誰言,,萬古傳聞為屈原,。”第一篇章《千年端陽·詩脈傳承》中,,《豳風·七月》《汨羅江的哀嘆》《端午情思》接連上演,,將家國情懷與端午習俗自然交融。
溯汨羅江而上,,《橘頌》的鏗鏘仍在回響,;觀慶陽沃野,周先祖“教民稼穡”已將詩心播入黃土,。當現(xiàn)代詩作《字紙》邂逅農(nóng)耕文明,,每個字符都成為黃土地里生長的詩行。
“一個不識字的母親/對她的孩子說字紙/是不能隨便踩在腳下的/就像老人的頭發(fā)/不能踩在腳下一樣/那一刻/全中國的字/都躲在書里/默不作聲”著名詩人牛慶國的《字紙》,,以樸素的筆觸勾勒出西北鄉(xiāng)村母親群像——雖不識字,,卻深懷對文明的敬畏。
“從這首詩中,,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,,這大概就是好作品的共情力量?!庇^眾劉悅說,。
山海之間,一字一意,?!叭绻悴欢形模悴粫捞煅挠卸噙h,,斷腸是怎樣的一種思念,?你體會不到有一種愁,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,,你體會不到,,有一種喜可以漫卷詩書喜欲狂。你也體會不到有一種悲叫十年生死兩茫茫,?!敝醒腚娨暸_播音員指導、著名節(jié)目主持人,、朗誦藝術家張悅以教科書級別的朗誦,,詮釋《中文之美》,為觀眾奉上了聽覺盛宴,。
現(xiàn)場觀眾仿佛被施了魔法般屏息靜坐,、凝神傾聽,當中國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感染全場時,,雷鳴般的掌聲驟然迸發(fā),,激蕩在演播大廳每個角落。
“赫赫慶陽,,紅色圣地,,光榮老區(qū)……紅色基因生生不息,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代代傳承,,南梁精神鑄魂聚魄,。”在《慶陽賦》鏗鏘有力的韻律中,,第二篇章《隴東風華·文脈綿長》強勢開啟,。
“一個是親生,一個是紅軍的后代,,選哪個,?選哪個?選哪個,?……娘的心頭肉啊……咱不能讓紅軍沒有后啊……”情景表演《緬忠骨》上演時,,現(xiàn)場觀眾數(shù)次紅了眼眶。
還記得,,1953年國慶節(jié),,在天安門城樓給毛澤東主席獻花的女孩張筠英嗎?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(jié)期間,,81歲高齡的中央戲劇學院教授,、導演、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筠英,,親臨詩會現(xiàn)場,,她精神矍鑠,以獨特聲線重現(xiàn)《沁園春·雪》的磅礴氣象,。
“在那號角滑溜的銅皮上,,映出了死者的血和他的慘白的面容;也映出了永遠奔跑不完的帶著射擊前進的人群,,和嘶鳴的馬匹,,和隆隆的車輛……而太陽,太陽使那號角射出閃閃的光芒……聽啊,,那號角好像依然在響……”總政話劇團一級演員,、編劇、導演,、著名表演藝術家劉紀宏,,深情演繹的《吹號者》,引領觀眾重溫長征精神,,緬懷革命先烈,。
西峰職業(yè)中等專業(yè)學校學生羅蓉看到名家云集,、交流藝術、助力香包節(jié),,她倍感驕傲:“身為慶陽人,,我對家鄉(xiāng)的愛更深了一層?!?/p>
“一折青山一扇屏,,一灣碧水一條琴?!睉c陽的山水不只在畫里,,更在詩人的筆尖。第三篇章《包容天下·詩頌今朝》中,,“華文青年詩人獎”獲得者,、甘肅省詩歌八駿、著名詩人段若兮的《繡》《散步》《戲如人生》《探戈》四首小詩,,如慶陽的泉水,,清冽中帶著黃土的芬芳。朗誦者用聲音勾勒隴原當代畫卷,,讓詩行展現(xiàn)慶陽青春模樣,。
當最后一縷炊煙纏繞在董志塬的崖畔,那些散落在長三角的流水線旁,、珠三角的腳手架間,、中關村的寫字樓里的慶陽游子們,正在異鄉(xiāng)的月色里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,。朗誦《好多人陸續(xù)回到了村莊》,,不僅是一曲游子歸鄉(xiāng)的淺吟低唱,更是黃土大地對兒女的永恒召喚,。
“這就是慶陽,,一個大有作為的地方;這就是慶陽,,一個來過還想來的地方,。”當劉紀宏,、張筠英,、張悅?cè)焕纤囆g家同臺,中國散文學會會員,、甘肅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、慶陽本土作家韓超的《大塬長歌》便有了穿越時空的力量,那是“立開放之潮頭兮”的時代強音,,是慶陽向世界發(fā)出的文化請柬,。
晚10時,,端午詩會在《大塬長歌》中圓滿落幕。
詩言志,,歌詠言,。從《豳風》古韻到現(xiàn)代詩章,從香包刺繡到中文之美,,從本土演繹到專業(yè)呈現(xiàn),觀眾們在詩中讀懂了慶陽的千年滄桑,,在詩中看見了慶陽“包容天下”的胸懷,。
“整場詩會思想性、藝術性,、觀賞性俱佳,,傳承了文脈精神、紅色基因,,讓我們看到了慶陽在藝術方面真的是藏龍臥虎,。”劉紀宏說,,雖然是第一次來慶陽,,但慶陽是來了一次還想再來的地方,希望下一次來慶陽時,,見證更璀璨的藝術綻放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