驀然回首,出生于隴東黃土高原的我已在人生路上艱難而執(zhí)著地走過了50多個春秋,,從小愛好文學的我在文學創(chuàng)作道路上辛勤地耕耘了30多年,,品嘗了許多苦澀,也品味了許多喜悅。
面對擺在書桌上的依舊散發(fā)著淡淡墨香的《隴東報》,,我思緒連綿,激動不已,。這是我整理書柜時,,特意從書柜里捧出來的,因為在我心中,,這一份份來自千里之外的內容豐富,、編輯精美的報紙,仿佛一件件精致的工藝品,。幾次搬家,,我都小心翼翼,隨身攜帶,。每次閱讀,,我都被許多詩文中濃郁的鄉(xiāng)土氣息與獨特的地域文化深深地感動和吸引。每次,,當我收到來自故鄉(xiāng)的《隴東報》時,,仿佛見到了來自老家的親友,內心深處的激動難以言表,。無論是品讀慶陽本土作家詩人的作品,還是品讀其他名家的作品,,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,,更是一次心靈的凈化與洗禮。
與《隴東報》結緣,,是在1991年1月的一天,。當時,我在正寧縣文化館第一次見到了《隴東報》,,報紙豐富的內容令我耳目一新,,尤其是副刊上的小說、散文,、詩歌等,,應有盡有。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,,報紙在體現本土特色,、扶持本地文學新人的同時,適當選發(fā)國內知名作家詩人的新作,,不僅提高了報紙的品位,,也滿足了讀者的需求。于是,,我便將《隴東報》的通訊地址等信息認真地記錄在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,,抱著試試看的心態(tài)準備投稿,。
當時,高考落榜的我在老家務農,,白天下地干活,,每當夜幕降臨,我便獨自在窯洞里昏暗的燈光下看書,、讀報或寫作,,渴望通過閱讀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,更希望通過一首首詩歌或一篇篇散文來抒發(fā)自己對故鄉(xiāng)的熱愛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感悟,。
幾天后,,一篇題為《黃色遐思》的散文終于誕生了,這篇短文通過一系列的聯想與描述,,表達了自己對黃土地的熱愛,。1991年1月13日晚上,我將定稿工工整整地寫在稿紙上,,小心翼翼地裝進信封,,第二天,騎自行車冒著寒風到5公里之外的縣城郵局去郵寄,。這是第一次給心目中神圣的家鄉(xiāng)報紙《隴東報》投稿,,心里既興奮又緊張。兩個月后,,我驚喜地發(fā)現自己的散文《黃色遐思》刊發(fā),。不久,我收到了《隴東報》編輯部寄來的墨香濃郁的樣報,。
《隴東報》的編輯老師認真嚴謹的審稿態(tài)度以及不厚名家,、不薄新人的選稿原則讓我敬佩不已。從此,,每當自己有了新作,,總是首先投給《隴東報》。
30多年來,,我向《隴東報》累計投稿400多篇,,先后發(fā)表作品近百篇。其中,,經過編輯老師潤色之后刊發(fā)于《隴東報》“北地風”副刊的詩歌《隴東故鄉(xiāng)》與《取暖》還入選由隴東報社主辦,,隴東學院文學院、慶陽市作家協會協辦的隴東報《一點慶陽》新年詩會,,并與陳默,、高凱、李建榮,、劉鵬輝,、申萬倉等慶陽本土詩人的作品一起,,于2016年12月20日晚,由隴東報社和隴東學院的朗誦愛好者在隴東學院傾情演繹,,傳遞鄉(xiāng)音鄉(xiāng)情,。
回望自己走過的路,我感慨萬千,。正是《隴東報》編輯老師多年來的提攜與厚愛,,激勵我朝著既定的目標艱難而執(zhí)著地行進。每當我在工作或寫作中遇到困難時,,我便會雙手捧起來自故鄉(xiāng)的散發(fā)著墨香的《隴東報》仔細品讀,。因為,在那一刻,,我會感受到一縷陽光的溫暖,,感受到一股前進的動力。
作者簡介
張軍,,甘肅正寧縣人,,湖北省作協會員。作品散見于《詩潮》《星火》《散文選刊》《甘肅日報》《隴東報》等報刊,,有作品入選《中國實力詩人作品選讀》等選本,。2020年出版詩集《秋風漸涼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