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讀寫寫半輩子,,遭際沉沉浮浮,,人到中年,,心境豁然澄澈,終于明白,,讀書其實是一味最好的解藥,,足以抗誘惑、破孤悶,、摒繁華,、慰寂寥,打敗一切負(fù)面情緒影響,,繼續(xù)步履蹣跚向前走,。
清人漲潮作《幽夢影》,多智者睿語,,于人情練達(dá)之外,,每見真知灼識。他說:“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,,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,,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?!闭\哉斯言,!年輕時候,如劉姥姥初進大觀園,,看著啥都新鮮,,辛辛苦苦掙下的一點碎銀子,全都還做了薄薄厚厚的書本本,,書柜的豐盈與錢袋的枯癟一直在反向奔赴,。亦如餓漢子陡入美食場,肆意饕餮,,大快朵頤,,往往囫圇吞棗,不求甚解,。及至為文,常常疊床架屋,、重復(fù)累贅,,枝枝蔓蔓、攀扯糾纏,,臃腫不堪,,落了個“語言無味,面目可憎”,,到底是吃了貪多求多嚼不爛的虧,!
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浸淫既久,,與文章廝混纏綿幾十年,只落下一句錐心的感悟:“文章誤我,,我誤文章”,,從此不再妄言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,更怕率爾操觚,、“輕薄為文哂未休”,。如今,兀坐書齋,,篤定心志,,每日青燈黃卷,十年江湖夜雨,,老老實實讀元典,,踏踏實實啃文字,孜孜以求入其堂奧,,綿綿用力窺其真意,,不知不覺老了年齒、白了雙鬢,、斂了浮躁,,漸漸勘破玄機、悟透真味,、走出迷茫,。讀書其實就是解構(gòu)自己,凡世間種種之不堪,、肉身之種種煩惱,,以及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抑或不能承受之輕,日積月累,,皆郁結(jié)為胸中之塊壘,,烈酒澆不散,深情融不化,,先賢智者書中幾句平常話語,、一點模糊意思,即如醍醐灌頂,,便豁然開朗,,幡然頓悟,一切原來不過如此,。
一生矢志躬行“為往圣繼絕學(xué)”的張元濟先生晚年寫過一幅對聯(lián):“數(shù)百年舊家無非積德,,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”,可視為是對“讀書好”最為精到的注解。春秋時期,,孔夫子首開傳教授業(yè)之道,,杏壇講學(xué),嘉惠士林,,造就了“一簞食,,一瓢飲,在陋巷,,人不堪其憂,,回也不改其樂”的顏回這樣的草根賢人,留下了“暮春者,,春服既成,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,浴乎沂,,風(fēng)乎舞雩,詠而歸”這樣的動人場景,。讀書之好,,原來可以讓人如坐春風(fēng),如浴沂水,,雖簞食瓢飲,,卻溫潤妥帖。楊絳先生在《干校六記》里說:“默存(錢鐘書)過菜園,,我指著窩棚說:‘給咱們這樣一個棚,,咱們就住下,行嗎,?’默存認(rèn)真想了一下說:‘沒有書’”作為一個嗜書如命的讀書人,,身處那樣的遭際,一切物質(zhì)都可放下,,滿身斯文亦可不要,,沒有書的日子到底是一份缺憾。
一個朋友得了重病,,身體行動受到限制,,只好每日趴在窗臺上看外面的世界,用心捕捉生活的點點滴滴,,偶爾寫出一點文字,,在感慨生命和病痛之余,見得出對生死的豁達(dá)以及與生活的彼此體貼,,體悟深刻入骨,文字干凈通透,哲思妙語近乎哲人,,讀罷教人鼻子一酸,,驀然想起坐著輪椅的史鐵生,以及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》的海倫·凱勒,,而我不過一介書生,,十人九白眼,百無一用處,,恨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,,許君更讀萬卷書。
仔細(xì)想想,,吾輩都是讀書的受益者,。讀書讓我們揭開了蒙在眼前的那張窗戶紙,能夠用澄澈的雙眸打量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,;讀書讓我們發(fā)掘出心靈深處的慧根源泉,,借助智性的翅膀翱翔于海闊天空;讀書讓我們這樣的草根改變?nèi)松\實現(xiàn)逆襲,,也讓整個社會打通上下循環(huán)的通道,,骨骼堅挺,肌肉豐盈,,血脈暢通,,變得活潑潑的。
當(dāng)下網(wǎng)絡(luò)里有一句說濫了的話:“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”,。不可低估這句話的巨大勵志作用,,也不可低估這句被很多人奉為圭臬的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和深遠(yuǎn)影響。其實,,這句話還有一句潛臺詞就是“讀書終究是有門檻的”,。從古至今,“讀好書”是讀書人的一種夢寐已久的理想,,也是每個讀書人必須時時面對的選擇,。與當(dāng)代印刷技術(shù)高度發(fā)達(dá)、數(shù)字化程度飛躍,,各類書籍琳瑯滿目,、俯拾皆是的狀況相比,在紙張發(fā)明之前,、活字印刷出現(xiàn)之前,,書籍的珍貴程度,遠(yuǎn)遠(yuǎn)甚于黃金白玉,。韓毓海先生的《五百年來誰著史》一書中引用英國歷史學(xué)家加文·孟席斯(Gavin Menzies)所著《1421:中國發(fā)現(xiàn)世界》中的一段話寫到:“1404年,,當(dāng)朱棣指示姚廣孝率領(lǐng)2180名學(xué)者進行包羅萬象,、長達(dá)4000卷的百科全書——《永樂大典》的編纂工程時,處于文藝復(fù)興前夜的歐洲,,對于印刷術(shù)還一無所知,,實際上,那個時候亨利五世(1378—1422)的圖書室里只有六本手抄本,,其中三本還是從修道院借來的,,當(dāng)時歐洲最富有的商人Florentine Francesco Datini擁有十二本書,其中八本還都是宗教著作,?!倍诖酥埃袊呀?jīng)歷了三次重大的文化積累,,也是三次聲勢浩大,、卷帙浩繁的文明成果集成和書籍編纂行動,產(chǎn)生了《史記》《漢書》《新唐書》《舊唐書》《資治通鑒》等煌煌巨著,。至宋代,,一些印刷精良、裝幀精致的善本書籍,,已成為讀書人案頭枕上摩挲研讀之平常物,,文化普及程度之高,超乎人們的想象,。
那么什么是好書呢,?我以為,文字曉暢,、便于閱讀是基本要求,,載量豐富、啟迪智慧是根本需求,,文辭優(yōu)美,、蘊含哲理則是更高追求。除此之外,,好書還應(yīng)具備廣闊豐贍的內(nèi)涵和豐潤飽滿的品質(zhì):它應(yīng)該觀照人間,、煙火漫卷,有一股新出鍋的饅頭一樣熱騰騰的煙火氣,;應(yīng)該根植厚土,、地氣充沛,有一種第一刀春韭一樣脆生生的新鮮勁,。它應(yīng)該妙語天成,,像山泉奔涌山澗、晨露滴落葉尖那樣清澈,;應(yīng)該文章自在,,像明月照徹書窗,、山風(fēng)吹拂衣袂那樣透爽。它應(yīng)該溫暖如母親點亮的一豆燈火,,讓人得到風(fēng)雪夜歸聞犬吠的安妥,;應(yīng)該溫潤如父親端出的一碗米粥,讓人收獲飽胃暖心潤饑腸的充實,。它應(yīng)該是一種真情的約定,以慰藉“閑敲棋子落燈花”的寂寥,;應(yīng)該是一種深沉的托付,,打發(fā)“夜闌酒醒人去后”的孤獨。它對我們應(yīng)該是一種全息的供養(yǎng)和內(nèi)外的加持,,讓我們精神高蹈而自由,、靈魂活潑而有趣、姿態(tài)沖和而謙遜,、語言睿智而含蓄,、為人低調(diào)而蘊藉、做事有度而靠譜,,從內(nèi)到外洋溢一種真實而清新的書卷氣,。
如果說有書讀是人間福氣、讀好書是人生理想的話,,那么把書讀好則是一種終極追求,。有人說:“酒無骨,須嚼碎了才可消解,?!碧子靡痪洌骸皶鵀榧垼獏⑼噶朔侥茏C道,。
”縱觀世間讀書人,,偏有幾大惡俗,總也改不掉,、除不盡:囫圇吞棗,,一知半解,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,卻如王婆賣瓜,,生拉硬拽,四處播弄,,惹人討厭,,所謂“半瓶醋撲閃者”,此一惡俗也,。坐井觀天,,夜郎自大,,粗讀了幾本書,剛開了一只眼,,就睥睨古今經(jīng)典,,橫掃東西智者,如魯智深醉打五臺山,,四處掄棒子亂打,,所謂“一葉障目者”,此二惡俗也,。與古為徒,,食古不化,執(zhí)于一己之見,,拘于繁文縟節(jié),,滿口陳詞濫調(diào)酸腐氣,見不得天地間活潑潑一團新意思,,所謂“孔夫子搬家者”,,此三惡俗也。倚老賣老,,昏聵腐朽,,處處以大佬權(quán)威自居,直把個讀書場搞得等級森嚴(yán),,反把那斯文事弄得烏煙瘴氣,,所謂“東方教主一統(tǒng)江湖者”,此四惡俗者,。長袖善舞,,右右逢源,四處招搖脂粉郎,,八面玲瓏玻璃心,,一會兒呼天搶地哭流涕,一會兒手舞足蹈似癡狂,,其實一本書也沒正經(jīng)讀過,,內(nèi)心里空空如也,所謂“賈寶玉喜吃胭脂者”,,此五俗也,。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,。長期浸染其中,,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了惡俗的成分,不可不警醒也,。
人生在世,,脫不去的是一副臭皮囊,,少不得的是幾根瘦骨頭,缺不了的則是一架硬脊梁,。故清醒智者無不每日掙扎于擾攘紅塵,,誓與各種惡俗斗爭,然“破山中賊易,、破心中賊難”?。〗?,一首民謠紅遍網(wǎng)絡(luò),,風(fēng)靡全國,很多人無端猜度,,很多人為之癲狂??陀^評價,,這首歌初聽驚艷,覺得痛快淋漓解氣,;繼思極恐,,頓感悲哀蒼涼堪憂。人到中年,,數(shù)十年江湖恩恩怨怨,,經(jīng)幾番人生沉沉浮浮,本來是要尋找一劑與往事干杯,、與人生握手言和的解藥,,一不小心卻弄成了字字誅心、句句殺人的鶴頂紅,,傷人害己,,何必呢?
的確,,倘若一個平時連書都不讀的人,,你又怎能期待他的認(rèn)知和思想以及胸襟會有升華和開闊呢?
其實,,在我很小的時候都曾直接或者間接地領(lǐng)略到了讀書的重要,。那時的我住在外婆家,經(jīng)常見到與外婆家相鄰的舅舅和舅媽矛盾不斷,,讓人猝不及防,。
舅舅和舅媽從未踏入過學(xué)堂半步,按照他們的處事原則,,即手中的拳頭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,,既快速又高效,。他們彼此的矛盾,也往往是因為一句話的不同,,然后彼此針鋒相對,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揍了再說,。不過,,通常的結(jié)果往往是舅舅在家里占據(jù)下風(fēng),吃虧得多,。
舅舅雖沒讀過書,,但鬧矛盾時卻有著一套獨特的處理方式——“打不過時,可以躲,!”“千萬不要和女性講道理,!”……的確,舅舅和舅媽倆都是暴脾氣,,我有時覺得他們能成了一家人,,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好了的?
住在外婆家的那段日子,,因為調(diào)皮,,我也沒少挨舅媽的批評和責(zé)打。一天,,我因為饑餓,,悄悄地摘了種在院子前的梨樹上的梨子。說時遲,,那時快,,舅媽從地上撿起一根荊棘,便向我的小手打下來,。瞬間,,我的手鮮血直流,疼得哇哇大哭,。后來聽外婆講,,才知,院壩前的梨樹是舅媽所栽種,。
打了我以后,,舅媽便使勁地將荊條往地上一扔,雙手叉腰,,臉氣得像一個快要熟透了的紅蘋果,。片刻后,她才半伸出右手,用端起茶壺倒水的模樣指著我,,狠狠地甩了一句:“小小年紀(jì),,就學(xué)會了猴子上山了嗎?,!”
那時我的父母忙于奔波,,只好把我放在外婆家。外婆,、外公都是地地道道的農(nóng)村人,,外婆有一兒一女,即我的舅舅和我的母親,。母親念過初中,,舅舅從未進過學(xué)堂,聽舅舅說他會寫的字還是母親放學(xué)后一筆一畫地教給他的,。
舅媽也同樣沒有上學(xué)念過書,,也不識一個字,因上世紀(jì)六十年代,,處處鬧饑荒,,兩家人只好被迫結(jié)為了一家人。由于外婆一家人的一再忍讓,,因此舅媽在性格上一向固執(zhí)己見、霸道專橫,,在家庭中處處占據(jù)了上風(fēng),。
而有了那次挨打的經(jīng)歷,我也很少去外婆家了,。逢年過節(jié),,通常是父親和母親前往外婆家,我獨自在家里,,寫寫作業(yè)或者看看書籍,。
因為念過書,所以母親相對來說幸運一些,,也比較通情達(dá)理,,深知讀書和教育的深遠(yuǎn)意義。因此早早地送我上學(xué)念書,,當(dāng)然年幼貪玩的我,,也沒少聽見母親的嘮叨,有時見我有消極的情緒,,便說道:“你以后想成為和你舅媽一樣的人么,!”每每想起母親說的這句話還有小時候的經(jīng)歷,我便不得不捧起書本,,專心地投入閱讀和學(xué)習(xí),。幸運的是,,初中、高中,、大學(xué),,我都堅持了下來,算沒有給母親丟臉,。
成年后,,我選擇了在離大學(xué)不遠(yuǎn)的地方工作,也很少有時間回到家鄉(xiāng)所在的城市,。而這些年一直不斷鞭策我朝前默默努力的,,其實都源于兒時的特殊經(jīng)歷。成年后,,我也愿意把工作之外的更多時間都用在讀書上,。因為我深深地明白,讀書,,能夠提升思想認(rèn)知,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