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祖父是上世紀50年代畢業(yè)的師范生,一生教書育人,,有賴于他對書籍的愛好,,我自幼便受熏陶。幼年時讀書從唐詩開始,,唯背誦而已,,不求甚解,,可是頑童懶捧書,清叟勤作釋的溫馨畫面如今念起依然魂牽,,記憶中這便是我讀書的開端,。
年少時,頭一次意識到書籍對人的改變源自于老家那塊門匾,,不見富,、貴、福,、壽,亦沒有龍,、鳳,、吉、祥等字眼,,只寫著“漫研竹露”,。這四個字是祖父手書,看來筋骨方正,,讀著從容淡雅,,出自“漫研竹露裁唐句,細嚼梅花讀漢書,?!北藭r的我不通其意,后來老人去世,,舊宅破敗,,再建新家,可門匾依舊,,父親說:“這是家風,。”既不說裁了唐句能如何,?也不講讀了漢書能做什么,,僅僅是讀書而已,自此,,讀書于我而言,,與實用無關,更近似一種傳統(tǒng)和習慣,。然而傳統(tǒng)與習慣,,是會隨著生命的起伏、世事的變遷逐漸被消解和淡化的,,就像越來越淡的年味和家祭,。俯仰天地,,凝望宇宙,在時間的維度上人類實在難以找到所謂永恒的存在,,讀書若無讓人終生不舍拋棄的魅力,,必然無法堅持,所以于書中發(fā)現無窮的樂趣,,是做到持之以恒的不二法門,。
以我個人讀書經歷而言,除開課本,,最早從古典名著《三國演義》開始閱讀,,雖為諸葛亮之多智、關云長之忠義擊節(jié)叫好,,可也自產生了懷疑,,東風怎得說借就借,夜觀星象是個如何觀法,,唐詩里杜牧為何又說“東風不與周郎便”,,于是帶著疑問我又去讀了《三國志》,這才知道赤壁原來是周瑜燒的,,看了地圖才知道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路線實在是南轅北轍,。至此我才對歷史和文學有了切實的概念區(qū)分,歷史是以往日之事誡當世之人,,追求真實可信,,而文學是以凡人之軀追逐神明之境,旨在心靈共鳴,。從此我便在小說與歷史中間癡纏,,帶著問題與懷疑在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和《宋史》、《元史》之間徜徉,,就著《雙城記》和《九三年》啃完了《舊制度與大革命》,,靈魂在殘酷的真相和美好的希望之間來回摩挲,使人柔軟又讓人堅毅,。在東西方歷史與文學中的閱讀過程中,,自然而然地開始思考東西方文化之間差異和共性,產生了關于文化起源層面的興趣,,從《尚書》,、《左傳》出發(fā),最終沉醉于《周易》與《老子》的精妙,,從《荷馬史詩》入手不經意間闖入了柏拉圖的《理想國》,。于是乎,哲學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所有問題的出路,從軸心時代走來的先哲們,,如北辰般在思想的天空中熠熠發(fā)光,,用振聾發(fā)聵的語言勘破虛妄、揭示本質,,從而幫助人類脫離蒙昧走向文明,,每有所得誠如醍醐灌頂、飄飄欲仙,,其間樂趣盎然,,喜不自勝。書本之外的我難以抵擋書中的歡愉,,不自覺間完成了學習方向的轉向,,開啟了未曾想象過的職業(yè)道路。
當然,,由于個體境遇,、志向以及個性之不同,書中呈現出樂趣是紛繁多樣的,,意義也不盡相同,但無人可以否定讀書的價值,??偨Y我個人的讀書歷程,讀書于我意義有三,。一者,,知世事;二者,,除蒙昧,;三者,安性命,。三者相合以成自身之明,。《增廣賢文》言:“秀才不出門,,能知天下事,。”生動闡釋了讀書知世事的意義,,即讀書對于獲取經驗的重要性,,然則天下書道不盡天下事,如何能知,?《老子》言:“道生一,,一生二,二生三,,三生萬物,?!倍藭械摹暗馈北憧芍谩暗馈奔纯砂盐帐挛镞\轉的邏輯和規(guī)律,,這就是“除蒙昧”,。倘若我可以把握“道”,我要運用這種知識來做什么,,這便是“安性命”,。可以看到這三者是遞進發(fā)展,,之間的聯系則是思考是追問,,正如孔子所說;“學而不思則罔,,思而不學則殆,。”追問到極致即成西方哲學,,一窺宇宙之奧妙與無窮,;思考到極致則凝練成個人生命境界,及至天人合一即成中國哲學,。然而學海無涯,,書山無頂,誠如莊子云:“吾生也有涯,,而知無涯,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矣,?!彼砸獜奶摕o縹緲的形而上,緩緩落下,,落在有根的實踐和有限的生命過程上,,成就自身之明。以我個人舉例,,我讀書的動機是從對先人的懷念出發(fā)的,,及至如今我的女兒出生,深感讀書亦是對后人的饋贈,,一如當年祖父于我,,讀書本身成了代代相系的紐帶,傳承著血脈親情和人生志趣,。如此,,讀書便不再是枯燥的學習,而是在生命的逆旅中通過讀書去拯救自身的有限性,把無限的心安頓在書中無限的過往與未來,,把有限的生命安排在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當下,,最終塑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,這樣才能明白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的真諦所在,。
以上就是我關于讀書的部分感悟,。行文至此,我由衷地呼喚,,朋友們,,去讀書吧,帶著如嬰孩一般的好奇,,不斷探索,,尋找意趣和感動,連同書中的沉重與憤怒,,如寶石般串起,,分享給親朋至交,怎一個浪漫了得,?